首页 > 乡村振兴 正文

鱼文化 渔文化与休闲渔业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2-06-13 

  高扬      研究员     宁夏银川兴庆区畜牧水产中心

  2012年6月13日
  据测算,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值是种植业的2-3 倍,此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大批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生活。传统养殖的草、鲢、鳙、鲤、鲫、鳊等大宗鱼类以及虾、蟹、鳜、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和引进多年并形成规模养殖的新品种(斑点叉尾鮰、罗非鱼)。主要目的是丰富“菜篮子”、保障市场有效供给。这类产品是食物构成中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中之重。
  水产品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来源之一,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相似,易于为人体消化吸收。
  一、鱼产品,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食物
  1.鱼类营养价值丰富
  鱼肉中含蛋白质15~24%,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织的蛋白质组成相似,因此,人体对鱼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很高,约87~98%,它属生理价值较高的全蛋白,是人类需要的很好蛋白质来源。鱼类的脂肪含量约1%~4%,比禽、畜肉中的脂肪含量少很多,且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ω-3脂肪酸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在自然界中,只有鱼类独具。此外,鱼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B2、B6、B12、叶酸、烟酸和生物素,以及矿物质。
  2.吃鱼好处多
  鱼肉是我们三餐饮食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肉类食物,它属于白色肉食,对人体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功效。养生专家建议,每周应该吃鱼2~3次,这样能更好地抗衰老,延年益寿。多吃鱼,就如同感受阳光、绿叶般的清新健康。
  1)易于消化  鱼肉肌纤维较短、结缔组织较少,水分含量较多,使其肉质组织结构松软,口感细嫩,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对老人、小儿、肝病患者尤为适宜。
  2)促进骨骼生长  鱼类含有丰富优良钙质(鱼骨、鱼刺中),配合维生素D(鱼肉中),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小儿适量的多吃鱼肉,还能促进肌肉快速生长。鱼肉中含有的锌、硒、碘等大量矿物质,都是儿童骨骼、肌肉生长和免疫系统建立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它也是人类补充钙质的最佳来源,可减缓骨质疏松症。
  3)降低胆固醇    鱼肉中所含有的脂肪含量非常低,并且多半都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的碳链较长,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的功效,EPA及DHA还可降低血脂质,尤其是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且会使血小板比较不会凝集,预防由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和脑中风的功效,它是人类心脏、血管的保护神。这也是鱼吃起来不但美味,还能愈吃愈苗条的原因。
  4)益助大脑 DHA作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可以使人类大脑细胞的分子构造变得更为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大幅提高大脑内部讯息(脑波等)传导的速度,让脑部神经的传导更为灵活,具有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防止大脑衰老的神奇功效,亦是神经生长不可或缺的养份,因而有“脑黄金”的美称。研究发还现,DHA只存在于鱼、贝类中,猪、牛、羊、鸡、鸭和其它植物中一点也没有,既只有通过吃鱼,才能得到DHA。人类脑中的脂肪大约10%是DHA,这些DHA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鱼类。
  5)清热解毒 鱼肉中含有的大量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可以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止咳等作用,同时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等情况都有着很好的缓解以及治疗作用。
  2.例举常见鱼类食疗价值
  泥鳅(鳅鱼):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身体分泌的粘液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泥鳅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鳖(甲鱼、元鱼):味甘性平,全身可入药。除鳖肉外,鳖甲可滋阴潜阳、散结消症;鳖胶有补血、退热、消瘀的作用;鳖血能滋阴退热、适用于肺结核病人;鳖头烧灰可治疗小儿诸疾及阴脱、肛脱
  鲤鱼:味甘性温,有利尿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肿、乳汁不通、胎气不长等症。
  乌鳢(黑鱼):有祛瘀生新、清热祛风、补脾利水之功效,能补肝肾、治浮肿、脚气等症,对妇女血虚体弱、月经不调以及病人术后恢复尤有益。
  鲫鱼:营养素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经常食用,可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鲈鱼: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草鱼(鲩鱼):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活痹、截疟之功效。古人认为,草鱼肉厚而松、治虚劳及风虚头痛。现今研究认为它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且对肿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大众产品生产类型的水产品最大特点是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但经济效益一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量的满足上。作为渔业经济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近年来发展势头猛、效益好、潜力大。
  休闲渔业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它是现代都市渔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集渔业、垂钓、旅游观光、以鱼为主的特色餐饮于一体,扩张传统渔业,延伸产业链,包含一二三产。随着我区的垂钓业、特色餐饮业迅猛发展,休闲渔业已逐步形成现代化规模,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二、鱼文化与渔文化
  1.鱼文化“系指以人类有关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哲学的、审美的、信仰的成分。“鱼文化”超越了对食物资源的简单追求,鱼往往作为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具有果腹之外的象征意义。
  1)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上的人面鱼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不是非常形象地勾勒出具体鱼形,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临水而居人来说,鱼是他们的食物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这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他们崇拜鱼;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寿命较短,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2)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在唐代流行一种龙首鱼身的“鱼龙变纹”。唐朝首开科举,为庶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法定途径。这种一旦“金榜提名”就会平步青云的变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
  3)唐代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忌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当然,这里面应该有对鱼崇拜的成分。
  4)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用莲花、鱼隐喻人间难分情爱。我们也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百年合”。
  5)在《庄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经典的对话。讲庄子与惠子出游在某处见游鱼。庄子曰:“鰷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一生追求身体不一定真的自由,但心灵达到不为功名羁绊、不为繁华所动的大自由。
  6)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是自由自在的人。古代的隐士往往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冷眼看红尘,瞧世态,得大自由、大自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就是用渔翁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随流俗的品质。姜子牙渭水用直钩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君。它体现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心理价值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7)鱼为吉祥物,又常特指金鱼和鲤鱼。采用了"余"“玉”与"鱼"的谐音,象征手法描绘“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纹图。及至今“鱼”的影子,它已深入寻常百姓家,散布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风俗活动而显现出来(各种鱼的文化造物和社会习俗与仪典等)。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普通的民间事象。鱼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2.渔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渔文化包涵一部分鱼文化,同时却还有大量与鱼无关,但与渔业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事项。
  1)中国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渔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和生活的事业。我国山顶洞人(约50 万年以前)就捕鱼虾为业。人类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而人类制作的最早工具是渔具。中华祖先最早从徒手捉鱼,到使用石器、木棒、骨制鱼叉、鱼镖、弓箭等工具捕鱼到包(伏) 羲氏时期发明了“网罟”。此是先民的智慧对人类的贡献。到商代后期我国开始人工养鱼,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亦称《范蠡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工淡水池塘养殖鲤鱼的经验专著。此外我国历代均有关于养鱼的相关书籍。如《水经注》、唐代刘峋《岭表录异》、宋代周密《三山志》、明代黄省曾《养鱼经》、 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张宗法《三农记》、赵学敏《串雅外编》、屈大均《广东新语》、李调元《南越笔记》等。炎黄子孙,在先民的激励下,继而创出了淡水养鱼“八字经”(水、种、饵、密、混、轮、防、 管)和创造了鱼稻、鱼桑、鱼禽等多种养鱼方式,拓宽了渔业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渔业上为人类做出的新贡献。
  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绚丽多姿的外形和颜色的观赏鱼——金鱼(亦称锦鱼)。我国是饲养金鱼最早的国家。金鱼系由金鲫变异而来。早在公元4世纪我国南朝时晋桓冲记有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后于我国宋朝人工盆养培育而成金鱼,且有单色,花斑色等多品种,并传至欧洲等各地。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我国对养鱼业的贡献。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约1562年)记有:“鱼生虱,则极瘦…...以松毛遍池浮之则除。” 我国创立了天然中草药防治鱼病并在世界上最早发现鱼的虱病, 此载比欧美最早发现鱼虱的法. 鲍德纳的报导早38年。
  4)夏禹制订的《逸周书》曰:“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规定了捕鱼时节,是世界最早的渔业资源保护法。孔子的“钓而不网”,孟子的“数罟不入污池”、“王道之始也”。因此保护渔业资源成为一种美德,渔业资源保护也发展成为重要政令。
  5)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到现今的“宰相肚中能撑船”、“吃水不忘挖井人”、“水至清则无鱼”、“饮水思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三个和尚没水吃”、“坐井观天”、“刻舟求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无不体现出渔业的影子。
  6)渔文化的具体应用,产生了休闲渔业这一新的渔业形态,使渔业与休闲相结合。休闲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标志,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
  养殖观赏鱼是闲暇时间业余爱好,需要心静而有耐性,能起到锻炼人的意志修身养性的作用。在家庭窗前案头饲养置放观赏鱼,鱼虽无言,却是鲜活的生命,鱼儿、水草构成万千变化的水族世界,似房中有座袖珍花园,感受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一般,人们“足不出户,享受休闲”。“水族箱”成为继电视、冰箱、洗衣机之后又一进入家庭的主流电器。
  垂钓+农家乐
  鱼拓艺术,就是将新鲜的鱼拓印在纸或布上的图形。它源于钓鱼人把鱼拓印下来,或留作纪念,或用于参赛的成绩纪录。
  休闲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有助于释放压力,挖掘创造力,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如果说和谐是生活质量的最高境界,那么休闲就是和谐的序曲;如果说传统渔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质,那么休闲渔业则使人们身心愉悦地享受这些蛋白质。
  任何一种产业没有像渔业具有那样长的悠久历史,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像渔文化具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内涵,任何一种产业文化没有像渔文化那样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得那样紧密。
  作为观赏休闲和传承渔文化的载体--都市渔业,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都市渔业包括水族馆渔业、观赏渔业、游钓渔业、“农家乐”等众多形式。水产养殖为发展都市渔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有条件的城市、县及郊区,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水族市场,或利用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场所已成为一个“热点”甚至一种趋势。重点要放在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安全与卫生管理规范的休闲渔业基地。
  休闲渔业类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显著增加,加之实行双休日制度之后,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休闲垂钓资源,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垂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从渔农民,一改过去经营单一的生产方式,发展游钓之后又带动了其它服务业的发展,很快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纵观我区近年来休闲渔业发展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养殖垂钓型。这是从渔业养殖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比较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成鱼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有。
  2.垂钓型。专事垂钓休闲,不进行养殖,垂钓鱼全是成品鱼。此类经营单位或由养殖单位转型而来,或直接建设而成。
  3.垂钓、餐饮结合型。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些专业垂钓单位同时兴办餐饮(农家乐型式)。二是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同时提供餐饮服务。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渔业和渔区的特点和社会消费的需求,在渔区兴办以鱼为龙头,发展旅游观光和钓鱼业为主的休闲渔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使之形成渔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起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景区,发展以“鱼”文化为特色的综合经济,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近郊以钓为主,以养为辅,远郊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因地制宜发展金鱼、锦鲤、热带鱼、龟鳖类等观赏水生动物的养殖